心理學專家經研究發現,經常與爸爸相處的孩子顯得比其他同齡孩子更聰明、更獨立,在社會上也更容易成功。這是因為爸爸媽媽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存在著許多看似細微卻影響力很強的差異。這些差異除與文化修養差異有關外,更多的則是男女性別差異造成的。讓我們觀察一下周圍,再回想自己家,看看爸爸和媽媽在與寶寶的相處中,是否經常有這些類似的“差異情景”:
交流內容的差異
老爸:天南地北 老媽:童話小曲
寶寶要求講故事,“好,爸爸給你講個‘黔驢技窮’吧,知道黔是什么意思么?黔就是我們國家的貴州省……你知道驢是怎么叫的么?哦——啊,哦——啊……”爸爸繪聲繪色的講述,讓寶寶哈哈大笑,在開心大笑中增長了知識。媽媽的故事總是“從前……”“在森林里……”,讓寶寶在熟悉的故事中進入夢鄉。
分析:爸爸給孩子講的故事更多的是歷史故事、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媽媽一般都喜歡給孩子講“小白兔與大灰狼”“美人魚和王子”之類的童話,內容很少涉及歷史、地理、人物。爸爸的知識面一般廣于媽媽,尤其在社會知識方面往往精于媽媽。因此爸爸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方面對孩子影響明顯。
教育方式的差異
老爹:大馬帶小馬 老媽:母雞護雞娃
在路上,寶寶正騎的小自行車壞了。爸爸說:“來,孩子,讓我們看看是哪里的毛病?!比缓蠛蛯殞氁黄鹪诼愤呴_始了修理工作。即使寶寶不能做什么,他也會蹲在旁邊,專注地看"偉大的"爸爸是怎么把車修好。媽媽的態度卻是:“車子壞了,不要騎了,小心卡著腳,讓媽媽幫你扛回家?!彪m然媽媽同樣偉大,卻只讓寶寶感到無能為力。
分析:爸爸會讓孩子大膽學騎自行車,讓孩子參與簡單的修理,爸爸還會帶著孩子一起爬山、賽跑、劃船……爸爸的獨立、果斷,鍛煉了孩子的勇氣和冒險精神。而媽媽總是小心翼翼地護孩子,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傷害。孩子參加稍微有一點危險的活動,媽媽就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著了、摔著了、累著了。媽媽這種母雞護雞娃似的呵護會使孩子變得柔弱、膽小。
生活習慣的差異
爸爸:簡單有效 媽媽:隨意變化
和爸爸出門,直奔目標地點——動物園,玩了半天,爸爸寶寶都餓了,痛痛快快到飯店吃一頓,餐桌上還在對滑稽的黑熊津津樂道。和媽媽上街,本來說是去動物園的,東家店看看,西家店逛逛,吃點街邊小吃,買點美味零食,一轉眼到中午了,買了一堆東西,媽媽寶寶都累了,只好回家算了。
分析:爸爸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要吃也是正經吃飯;